首页  专业建设

文学院2013年度校级基本建设项目——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结项书
更新时间:2013/9/27 11:31:00访问量:(0

 

 

 

郑州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

 

 

结项总结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2013116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从20105月确定为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以来,至今已3年有余。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具体指导下,团队全体教师共同努力,认真履行并努力完成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中的工作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团队队伍建设、教学工作、教学研究、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团队及组成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的17名成员都是专职教师,各有专长,结构合理,梯次分明,互为补充。

1.梯队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语文教育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年龄老中青结合、职称分布合理、学历程度较高的梯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性。

团队积极为教师提供参加短期培训和相关学术教学交流机会,团队教师累计参加学术会议与专业素养培训数十次。先后派出岳本聪、古明惠、朱艳玲、范冬冬、白玉红5名教师到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取得的荣誉称号有:

省级学术带头人:刘钦荣、范红娟、陈国华、王晓东

省级青年教师资助对象:范红娟、杨琦、蔡莹

   市级学术拔尖人才:朱艳玲、陈国华、范红娟

校级优秀教师:刘安军、李晓风

三年来,团队中的老中青学术带头人与骨干发挥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并形成了成员之间传帮带、承前启后、后力强劲的结构特征,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青年教师在老一代学科带头人引领带动下,崭露头角,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力。晋升职称情况如下:

2011年团队成员汤玫英、杜娟、古明慧3名教师评为教授,于璐评为副教授;2012年团队成员杨琦评为教授;2013年白玉红、黄光申报教授,郭辉、徐继英、贾金利申报副教授,李爽、陈红琴申报讲师,均已通过学校推荐。

2.学历层次

在学历结构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到94.1%,特别是40岁以下的老师都拥有硕士学位。在建团期初,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良好,但是博士的比例较低,本团队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师资培训项目,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我们通过引进、培养方式快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经引进博士甘浩、张延文、赵莉、牛巧红、庞海音、尹诗等6名,培养博士2名。本团队杨煊老师、谢磊老师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我们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为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用高尚的职业品德打造团队的凝聚力;完善传、帮、带制度,保证团队的发展潜力;面向基础教育,打造教师团队产学结合能力,倾心打造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团队。

主要措施有:

(一)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用高尚的职业品德打造团队的凝聚力。

(二)改善学缘学历结构,用专精的业务水平打造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青年教师培养,完善传、帮、带制度,保证团队的发展潜力。

(四)面向基础教育,打造教师团队产学结合能力。

(五)邀请知名学者讲学,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团队创造力。

五管齐下,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团队。

二、带头人情况

团队负责人刘钦荣负责团队发展规划、整合有关教学资源,协调我校、中学、教育主管部门、研究部门的力量,发挥团队在专业建设中主力核心作用。作为团队负责人,刘钦荣始终致力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规划、协调发展工作。一直耕耘在教学第一线,担任着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现代汉语”的教学工作,同时以自己的学术专长开设“教学语法研究”、“新课改中的语言知识教学”等选修课程。

工作中,刘钦荣力争做到勤思于心,善动于脑,突出务实,追求创新,秉承严谨之风,锻造与时俱进品格。近三年荣获河南省中小学优秀教育管理专家、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郑州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多种荣誉和奖项。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有强烈的领先和示范作用。同时具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在专业建设、教学教研、科研奖励、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方面制定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制度,使团队在规范化和有序化的形态下不断发展,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

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刘钦荣积极利用其担任的社会职务和社会兼职,联系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州大学,以及八中、一高、实验中学、四十五中等省内外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为团队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如引领建立了22个校外实训基地;从各大学的中文系和教育系聘请了12名特聘教授,定期进行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到各重点中学和大学见习参观等。有力地推进了团队的人才培养工作。

刘钦荣在专业研究方面也能够潜心钻研,取得一定成绩,2011-2013年,主持完成省级、地厅级教研和科研项目《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原文化》《广播电视语言研究》《郑州地名语言文化研究》3项,发表论文《现代汉语的字元及构字模式》《汉字——智慧的结晶》等6篇,出版著作《语言文字应用》等4部。

三、教学工作

1.重视教学改革

团队始终把教学作为工作核心,同时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组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小组,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理论,吸纳新理念,开展各课程学理研究以及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课题研究,以加强教改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引导团队成员处理好教改项目、成果与教学的关系。更好地促进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团队教学改革方面突出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方法改革。依据不同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二是教学手段改革。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投影、幻灯、音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加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信息量。三是课程内容改革。增添能反映现代前沿的新理论,适应学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的课程或讲座,用近现代观点处理传统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关注综合应用学习领域,关注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探索与中学语文发展相匹配的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

本团队紧密联系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专业特点出发,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培养人才,创新培养方法。本团队积极邀请基础教育一线专家,和团队专职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

1)将语言、文学、人文相结合,开展综合课程,培养宽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开发“人文素质教育读本”等教学参考书。

2)从重视概论与史述教学的过于蹈空的教学状态转向重视文化与文学作品教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都把重点放在文学作品解读和认知上,提高学生的自省和体悟能力。

3)追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强化实践创新性课程的教学。教学见习和实习工作取得新成绩。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到郑州79中、47中进行为期1周的教育见习,完成10级、11级学生为期三个月赴新郑、密县、登封、南阳、平顶山等地的顶刚实习。

其次,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提高对教学地位的认识,确立“教学中心”的观念,防止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按照学校学期安排,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有关文件,深入讨论对教学性质、特点、作用的认识,树立大学意识,确立“教学中心”的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2)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相长,兴趣又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完满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3)发挥师生积极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师生参与教学管理能够集思广益,使工作更全面系统,避免漏洞与疏忽,因此每项教学文件、教学活动方案制定时,都广泛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从下向上层层讨论,最终定稿。

4)将管理工作落实在教学第一线。教学管理是系统工程,人人参与,重心前移,提高教学质量,关键仍在第一线,在教师、在学生、在教室。

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强化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由教务主管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组成一级管理队伍,文学院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骨干教师组成二级管理队伍,辅导员和学生学习部组成三级管理队伍。在教学管理上,行成体系,构成网络。

2)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过程性管理。除为各年级学生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外,再配备德育导师;按学生兴趣组织学习小组,利用暑期学术周(3周)集中进行支教、研究性学习;实行教师全员接待学生的接待日制度。

3)规范教研室活动,坚持双周业务学习制度,每学期进行不少于8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实行回校报告制度,范红娟、陈国华、王晓东、谢磊、古明慧、李小风、范冬冬等老师参加会议后都向全系教师作了报告。开展教研室活动记录的检查并评比工作,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及时改进。制订在岗教师全员参加的教学实践制度,未完成任务者年终考核不能合格,不能参加各类评奖、职称评审等。组织禹旭红、范冬冬、徐东林等教法老师到中小学听课、调研。

4)构建立体化的教学监督机制。制定以教授为首的教学督导制度,完善领导与教师的听课制度,高度重视学生信息员的反馈意见,建立课堂跟踪调查制度,分析典型教学个案,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5)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修订学生工作条例、教师工作条例、教书育人工作条例、文学院教学活动大赛奖励办法、学生教学技能比赛奖励办法、德育导师制条例、系活动条例等;制订教师接待日条例、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条例、校外教学评估条例等。

6)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制定教改方案。

2.重视实践性教学

安排了充足的实践教学课程,制订了专业方向的教学实习实训大纲、毕业论文大纲。教学实习实行了双向、多渠道的教学方式。双向指不仅到实习单位实习,同时,聘请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到大学讲坛进行面授身传。多渠道指学生的实习不仅集中在第6学期内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同时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等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深入实习单位,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习质量。

具体措施为:

1)根据教育部对高等师范教育有关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组织专业人员、行业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调整。

2)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扩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利用郑州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除在教育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还在文化、新闻单位建立5个实习基地,使之成为孵化优秀毕业生的母体。

3)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活动。从学生支教这一单一思路,到顶岗之后农村离岗教师送到学校培训这一更高层次的支教,创造出双赢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实习支教工作。一方面对农村基础教育来说,发挥学校作为高等师范的人才和师资优势,为农村教育改革,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高校应有的作用,支持了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使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了解国情、省情和市情,使他们在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巩固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增进对农村教育的感情,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提高社会调查的质量与水平,通过研究论证,制订专向的社会调查内容,组织专向调查小组10个左右,持续完成调查报告,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熟悉社会,了解民情,锻炼意志,也可提高学生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5)通过课外教学活动,强化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国学讲坛》、《戏曲进校园讲座》、《教授、博士讲坛》为基础,设立《创业讲座》,辅以文学院学生社团开设的《周末沙龙》,构成完整的讲座体系,做到周周有讲座,及时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就业动态、人生经验等。邀请孙先科、李洱、鲁川、孟宪明、蔡明、杜福磊、龙协涛、曹书文、崔应贤、田中和等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产生良好影响。

6)鼓励学生的实践活动并加强指导。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编辑了《星空》期刊、《星空报》等报刊,并组织了每年一次的读书节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上述的改革与创新措施的实施下,整体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总体学习成绩优秀,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达到 97.1%。,每届毕业生中都有2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毕业率达10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不断得到调整与充实,以注重专业基础研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关注社会现实的应用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实际结果看,毕业论文新题目数量达到40%。其内容涉及农民工的人物形象创造、文学创作、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适用性、中西方文化冲突、汉语的国际地位、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态度与文化价值、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改革等方面。

3.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基地的建设。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专项投入100余万元,完善语文应用实验室、现代技术应用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形成学生实践实习,基地理论培训的双效机制。

2)教师资源的扩展。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给学生开讲,使教师资源得到极大丰富。有知名学者讲座视频库,为学生们提供一线专家讲座和教学录像,提高学生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意识。

3)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教师自己编写著述,经过规范审查程序之后作为教材或教辅资料,每门课的教学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4)教学资源的建设。为满足系师生的求知需求,团队与校图书馆合作,每年都订购大量的图书资料。文学院资料室拥有上万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书籍,且每年订购多种汉语文学专业期刊杂志,有专项经费用于资料的购买,为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教材使用上我们一直都采用教育部的推荐教材,精品课程都有课题组选定的教材或资料,有完整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指导书、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试题库、多媒体课件、每章课后自测题、教学录像等。专业图书和期刊杂志等,供团队教师和学生掌握最前沿学术研究成果。

5)网络教学的运用

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积极建设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在网上开展问题讨论、收发作业、辅导答疑、阅读指导等课外教学活动,将模拟试题、参考文献资料等课程资源全部上网,供学生选用。

利用网络进行反馈。随时关注学生敏感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与专业发展、教学有关的信息,及时进行资源共享。

实施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录像、网络资源等进行教学。积极实施数字化战略,改善教学条件。建设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本团队的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建设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初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四、教学研究

1.教改成果丰富

用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按照基础教育的需要,组织调整团队研究方向。2012年,中国古代文学成为省级教学团队;2011年,语文教育成为校级特色专业;2011年,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方面的群体优势已充分显现。

2011-2013年立项的省部级课题20项,出版专著10部。在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出经验和成果,主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5项;取得了地厅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11项。

团队的教改成果丰富。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有白玉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以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发表在《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第9期、范冬冬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转型期社会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期待》发表在《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第9期,盛 敏的《论古代文学课教师的文化素养》发表在《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第3期、朱艳玲的《点悟式教学片羽》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6期,李爽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发表在《华章》2012年第6期、汤玫英的《提高河南省义务教育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对策》发表在《首都教育学报》2012年第3期、汤玫英的《普通话测前培训要实现四个转变》发表在《国家语委》2012年第12期、杨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改善途径》发表在《河南科技》2012年第6期、杨琦的《影视欣赏与大学生审美教育》发表在《河南科技》2012年第5期、于璐的《河南省农村教师专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发表在《社科纵横》2012年第7期、汤玫英的《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势在必行》发表在《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6期、汤玫英的《论构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体系的必要性用途径》发表在《社会纵横》2011年第7期、汤玫英的《浅谈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发表在《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7期、古明慧的《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发表在《华章》2011年第23期、宋卫琴的《当代文学大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发表在《大家》2011年第5期等。

2011年刘钦荣主持了郑州市社会科学重点调研项目《我国高校名称的语言与文化透视》。

郑州师范学院批准的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的项目有白玉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2011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的项目有刘钦荣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研究》、靳海涛的《新升本院校汉语言言文学专业必读文献指要研究》、汤玫英的《现代汉语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蔡莹的《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研究》、白玉红的《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

2.教材建设到位

教材建设是本团队的重要任务。团队教材建设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精选与自编相结合,新编与内容更新相结合,突出特色。争取对部分主干基础课程教材进行重编更新,实践课程、选修课程除选用影响较大教材外,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辅导教材。

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推出自编教材。如2012年由刘钦荣主编的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2013年刘钦荣主编的西安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由何清主编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中学语文》,2012年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张延文的专著《新时期诗群流派研究》,201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郭辉的专著《秋瑾研究》,2012年由线装书局出版的杨琦的专著《魏晋南北朝美学与艺术》,201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文化蓝皮书》,2011年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2011年由国家社科规划后期项目资助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潘岳研究》等。

3.科学研究的提升

本团队把科研摆在重要地位,加强科研支持与管理的力度,以过程管理保科研实效,以协同作战聚学术氛围,以研究特色显团队风格,以团队发展促个人成长。鼓励团队教师进一步明确专业研究方向,努力争取获得高层次科研课题立项。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体现到教学内容之中。

团队成员主持了国家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潘岳研究》,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峡两岸戏曲艺术交流研究》;主持完成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科学规范研究》、《明清社会变迁对戏剧文化的影响研究》、《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网络道德构建的影响》等主持完成了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师范生培养的牵引作用研究》、《中原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方式研究》,主持了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农村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郑州市为例》、《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原文化》、《提高河南省义务教育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对策研究》等。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主要有刘钦荣的《字词义联系方式用理解策略》发表在《郑州师范教育》20121期、《汉字——智慧的结晶》发表在《新闻爱好者》201211期、《大众文化语境下网络新词的传播学分析》发表在《语文知识》20124期、《郑州地名与历史文化传说》、《字词义联系方式用理解策略》发表在《郑州师范教育》20121期、《人名取向的传统视野》发表在《新闻爱好者》2011年9期、《〈名片〉问题摭谈》发表在《新闻爱好者》201111期,白玉红的《冷艳的恶之花——穆世英小说中的“孤独”意象》发表在《兰州学刊》2012年第1期,李晓风的《潘岳人格特征论》发表在《郑州师范教育》2012年第12期,范冬冬的《从成就中找方向 从问题中求发展》发表在《社科纵横》2012年第11期,甘浩的《穿越重大题材 探索人的存在》发表在《郑州师范教育》20121期、《轻俏时代的文学忧伤——李佩甫小说的叙事伦理分析》发表在《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8期、《带刺的山菊——重读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发表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编年史体例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陈国华的《探究大众传媒时代戏曲的传承》发表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3期、《探究豫剧的现代化进程》发表在《当代戏剧》2013年第1期、《探析梅兰芳的戏曲电影》发表在《电影文学》2013年第6期、《海峡两岸传统戏曲交流探析》发表在《音乐时空》2013年第8期、《中国传统戏曲海外传播问题探究》发表在《中国戏剧》2013年第10期、《戏曲艺术知识产权保护探析》发表在《艺术研究》2011年第3期,赵莉的《游走于儒释道之间》发表在《郑州师范教育》20121期,郭辉的《秋瑾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心理变迁》发表在《求索》2012年第8期、《空间认识论与文学空间》发表在《学术论坛》2012年第8期,范红娟的《杜丽娘形象变迁和20世纪戏曲文本研究》发表在《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明清寻亲戏曲情节模式初探》发表在《求是学刊》2011年第6期、《精英文化和民间行为的交涉互动——明清“割股疗亲”戏曲的文化解析》发表在《殷都学坛》2011年第5期、《七贤名人文化资源和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发表在《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安春华的《〈日出〉与〈特洛亚妇女〉的结构艺术比较》发表在《四川戏剧》2011年第6期,古明慧的《从〈家〉和〈苍河白日梦〉看叙述对象的文化意义》发表在《时代文学》2011年第9期等。

2012年度,于璐的《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分析》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郭辉的著作《秋瑾研究》获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张延文的著作《新时期诗群流派研究》获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朱艳玲的调研报告《“点悟”式教学片羽》获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陈国华的著作《明清社会变迁对戏剧文化的影响研究》获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度,刘钦荣的著作《命名与用名》获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人文精神教育教材编写的思考》获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调研课题贰等奖,汤玫英的《网络语言新探》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格式流行语》在河南省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年分中获优秀论文壹等奖。

五、运行机制

本团队运行及监督约束机制健全,社会服务职能发挥明显。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团队建设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机构健全为团队建设及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经费专项为团队建设及运行提供了资金保障、引智培智为团队建设及运行提供了人才保障、网络平台为团队建设及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良好的制度为团队建设及运行谋求了健康发展。

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合作:

1)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设计方面的合作。团队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与中小学、教科所、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设计方面,积极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2)在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的合作。兼职教师定期向学生介绍基础教育改革情况及新发展、新趋势,指导学生实训和实习工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多方面的支撑。文学院学生参加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均获得一等奖,康圆圆在2012年大赛中获得初中语文组一等奖第一名,创我院记录,潘丹在2013年大赛中获一等奖第3名。毕业生在考研、招教考试中都取得优异成绩。

3)面向社会、行业进行技术培训方面的合作。本团队能够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面向社会,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种培训,解决了大量中小学教师的非学历教育。开展中学语文继续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顶岗置换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并结合本团队优势,有目的地开设了一些实用价值突出的课程,如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中的语言知识教学、新教材中的古代文学名篇教学等,不仅拓展了中小学教师的知识面,而且满足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的要求。

    4)承担或参与中小学教学课题方面的合作。两年来,团队教师完成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8项,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5)本团队为社会很多行业开展的评比选拔活动,做好参谋服务工作,发挥团队社会功能。在过去两年里,在河南省语言文字应用评比、普通话测试,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中小学招教考试面试,郑州市人事局、教育局、工会、农委等部门组织的演讲比赛等等,都有我团队成员参加,发挥重要作用。团队带头人刘钦荣积极参与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论文答辩活动,团队成员范红娟、陈国华为郑州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

六、经费

经费到位后,团队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以及相应的资金投入计划等,保证本团队的经费投入,同时监督经费投入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并且监督有投入即有产出。这些都保证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教学团队建设费用的支出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调研、交流;

  教师参加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类的培训;

  部分优秀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项目;

  部分优秀的论文发表费用;

专业实验室建设,专业教学、研究中使用的软件、图书资料采购。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团队建设事关全局,确实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定能奏效。团队将进一步调动成员人人进取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有为、有位。为郑州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发挥潜能,贡献力量。

                    

                                  2013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