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下午,河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刘震云在河南人民会堂作《文学、哲学与故乡》主题讲座。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春蕾话剧社20余名师生代表与省内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寻文学创作与人文精神的深层联结。
以河南为镜:幽默智慧的创作底色
讲座伊始,刘震云主席以极具河南特色的幽默风格开场,一句“主持人介绍我那么多,其实‘我是河南人’这一句就够了”燃爆全场,并且幽默表示“我当时考大学的时候特别想考河大,但是因为‘分不够’,只考上了北大”,瞬间拉近了与在场听众的距离,赢得台下阵阵笑声与掌声,也让春蕾话剧社的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刘震云对故乡河南的深厚情感。
文学与哲学:互为底色的创作密码
围绕代表作《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深入剖析文学与哲学的共生关系:“哲学试图用逻辑解释世界,而文学则填补哲学无法言说的空白——比如人性、命运与灵魂的震颤。”
刘震云以《论语》中颜回“箪食瓢饮”的安贫乐道、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悲悯笔触为例,阐释“文学是哲学的另一种表达”,他强调:“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刘姥姥眼中的贾府兴衰,无一不是用故事叩问哲学命题。作家既是生活的观察者,也是思想的哲学家。”这一观点让春蕾话剧社的成员们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思考,意识到在未来的话剧创作与表演中,不仅要注重情节与表演技巧,更要深挖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
故乡叙述:从延津到世界的文化基因
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刘震云多次提及河南文化对其创作的滋养。他认为河南人的幽默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能够以“玩笑”方式处理重大问题,这种智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及《温故一九四二》中灾民“多活三天便觉值了”的黑色幽默,他动情道:“河南人的幽默不是消解苦难,而是以笑为盾对抗命运,这正是文学最真实的力量。”
他以豫剧“二夹弦”的悲怆唱腔、乡间俚语中的生存智慧为例,指出:“故乡的泥土里埋着最鲜活的文学矿藏。”现场,刘震云还透露正着手将《温故一九四二》改编为话剧,并呼吁青年学子关注非遗传承,春蕾话剧社“立足中原,演绎中国”的创作理念与此恰恰契合。
互动交锋:文学青年的思辨之声
在提问环节,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星空文学社社员牛心雁犀利发问:“您说‘文学底色是哲学’,但哲学常被视为抽象理论,哲学究竟是什么?如何与生活化写作融合?”刘震云欣然赞许:“好问题!说明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水平很高!哲学不在云端,而在田间地头。”他以《一句顶一万句》中“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为例,解析道:“这句话讨论的是孤独的本质——既是文学场景,也是哲学命题。写作就是用‘卖豆腐的老杨’这样的普通人故事,追问生存的意义。”
AI挑战下的戏剧创作:人文温度不可替代
面对当下热议的AI创作能否取代文学创作时,刘震云说:“怎么可能呢!DeepSeek是一个大数据,它能很快地把过去已有的知识融汇整合,但是所有的创作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知道《红楼梦》《西游记》怎么写,但是永远写不出《一句顶一万句》!”他认为,AI仅能整合既有知识,而真正的创作需基于个体对生活的独特洞察与哲学思辨,好的作品背后一定有哲学支撑。他的回答让成员们对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剧载道:春蕾学子的创作新思
讲座结束后,春蕾话剧社连夜召开研讨会。社员们围绕“如何将河南文化基因转化为戏剧语言”“哲学思辨在剧本结构中的运用”等议题展开热议。社长李源同学表示:“刘震云主席让我们看到,戏剧不仅是表演,更是文化的‘翻译器’与思想的‘扩音器’。”指导老师赵彦老师提出,未来有机会将组织田野采风,挖掘非遗故事,打造“河南味”原创剧目,大力支持话剧社成员创作更多文化作品。
此次讲座为春蕾话剧社的创作实践注入了新动能。正如刘震云所言:“河南味越多,中国味越浓。”在文学与戏剧的交汇处,春蕾话剧社的年轻学子将以赤子之心,不断探寻扎根乡土、对话世界的艺术之路。(供稿:张怡然、图片: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