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实践

文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1/4/8 9:27:02访问量:(0

为了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文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授课教师赵彦,在其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课程思政实践,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图片1.png

1.和谐共生,交相辉映——课程思政潜移默化融入专业课课堂

开设于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的《文学理论》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偏理论性与学理性,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和枯燥感。然而作为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其中的价值引领作用不可忽视。赵彦老师在第三章《文学创作》的教学课堂中引入思政主题,不仅非常考验其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学能力,也更加深刻地贯彻了课程思政理念,真正做到思政于专业,专业于思政。

《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视频1.MOV

2.有的放矢,升华主题——通过授课内容提炼课程思政要素

在《文学创作》一章的讲授过程中,讲到作家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时,赵彦老师结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为人民服务”,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的:“文艺创作要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深入阐释当代作家创作应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记录时代变革、自觉反映时代精神并借助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重器》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奋斗精神。

《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视频2.MOV

3.技术引领,内容为王——创造课程思政新形式、新样态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借助于新媒介、新技术,可以事半功倍地创造课程思政的新形式、新样态。针对课程思政中某些感人的细节、常态下难以看清的情景,可采用多媒体音频、视频技术,增强身临其境感和现实感,将转瞬即逝、容易令人忽视的幽微细节定格、放大,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讲授当代文学创作如何自觉传达时代精神之时,赵彦老师借助于更加直观的视频片段,不仅增强了课堂的可视性、可读性、可听性,让学生心享悦读、喜闻乐见,而且借助动态的画面和沉浸式音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鼓励学生创新。

《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视频3.MOV

随着我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优化,文学院教师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坚持知识传授与思想引导相结合,教书与育人同步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实干精神,凝铸奋进力量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最新评论